不同物质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波长不同、光谱各异,但人眼仅可接收有限特定波长的光,因此无法超脱红绿蓝“三原色”的“调色盘”。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自主研制出百通道百万像素的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可高效率、智能化探测“三原色”之外的更多“原色”。相关成果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英飞凌官方10月29日宣布,在处理和加工史上最薄的硅功率晶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武汉科技大学宣布,该校材料学部“志同‘稻’合”学生团队采用低温镁热技术,成功从稻杆、稻壳中提取制作一种半导体材料——纳米碳化硅。
尽管2014年iPhone 6便已引入NFC技术,但苹果对这一功能的谨慎态度,让无数iPhone用户未能像安卓用户那样,尽享将手机化身为车钥匙、门禁卡、智能锁匙等便捷体验。
光伏发电是全球绿色转型的生力军。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单位科研团队合作,成功突破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难题,并开发出光电转换效率达32.5%、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相关成果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近日,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登上《科学》杂志。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低碳烯烃生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催化科学基础。
6月26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联合青岛地铁集团研制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
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副教授仲田佳弘等人的研究团队近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以食用为目的”的机器人。
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经开区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
3月28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相关研究发表于3月28日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您的咨询我们已收到,稍后会有专业顾问与您联系。